從SHE的成員單飛之後,就沒有關注唱片這個領域了,看著一間間唱片業收掉,也覺得唱片業是老人的領域,可能就是家裡有CD播放設備的人才會買,年輕人都到串流領域了!
但是最近接觸了韓團,看到了韓國唱片業的發展,才發現特別多的有趣的地方,從我自己的觀點分析幾個可以學習的部分。
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吧,總覺得「買專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但是加入了相關的追星社群討論之後,發現大家還是瘋狂的買專輯,而且還不只一張,讓我感到難以理解!
之後才發現,在現在這個數位串流的時代,其實專輯那個CD本身,並不是主體,而是周邊的商品才是核心,而那個刺激購買的核心,就是「小卡」。
小卡是什麼,小卡就是專輯會在固定的範圍內,「隨專輯贈送數張」專輯歌手的相片,大小是信用卡大小,而也會搭配不同的通路、版本、活動,擁有不同的隨機小卡內容。
你會因為收集而購買嗎?收集這件事情,除了唱片業,每一個行業都在操作這樣的事情,例如超商的集點、文具的顏色、商品的不同顏色版本等等,都會刺激消費者去購買更多的商品。
另一個是「隨機」的快感!雖然賭博不好,但是人性都帶有「賭博的喜好」,其中福袋就是最經典的操作,而各行個業也都用「隨機贈送」的方式去吸引 消費者,購買更多的東西。
唱片業面臨寒冬,把實體CD壓低價格,這樣會賣的出去嗎?並不會!要延續或是創造更多收入,永遠是需要靠加值!
CD本身沒有價值了,那就在CD以外的東西盡量加值,例如包裝上設計更有設計感,加上小卡這樣的東西,讓購買專輯更有遊戲感!更別說包含了海報、刮括卡、明信片等,消費者購買的不是專輯,而是「購買專輯的那個體驗」。
不同版本這件事情也不是唱片業的新聞,以前的唱片就有純CD版本,跟所謂的特別豪華旗艦款等等。但是到了現在的唱片行業,更是超越當年的版本這件事情。
一張專輯到現在普遍都會出兩個版本,歌曲一樣,但是藝人的照片造型會截然的不同,這樣可以爭取到不同的TA族群,而針對真愛的那種粉絲群體,購買兩個版本的專輯就是基本,這也是最大化銷售的手段之一。
有趣的是,除了實體專輯,現在也出現了數位專輯,收到的專輯會有一個QRcode,掃描之後透過專屬的APP就可以聆聽CD的內容,也可以觀看專輯相關的圖庫與影音等。
這樣的模式其實跟蘋果頗類似的,很多人或許總認為蘋果販售的是電腦硬體本身,但其實蘋果販售的是整個軟體的體驗,連帶銷售硬體本身,形成一個生態系。
數位專輯其實還有許多好處,畢竟以線下的通路來說,專輯批貨給通路之後,對於經紀公司來說,唯一能獲得的數據只有「銷售量」這個數字,對於購買粉絲的數據,沒辦法很精確的掌握,但是透過數位版的銷售,就可以更精確的掌握粉絲的各種數據,對於數位版本發行商來說,除了線下購買的營收之外,線上的使用者大數據,也是相當重要的資產。
在這次的唱片業觀察歷程中也發現,通路跟線下活動也是刺激銷售的一大助手,或是可以說是主力!
專輯的定價是統一價格,因此不同的通路爭取銷售就是一場非常競爭的比賽,通路通常會用比較低成本的方式為專輯「加值」,而以韓國唱片業來說,銷售的過程都是韓國會先到韓國大型通路,台灣再跟這些通路購買,所以通路會出現「特典」的版本,就是通路加值,贈送更多的東西。
在銷售一開始的時候,競爭處於白熱化的階段,有時候會韓國通路加上一次周邊加值,到了台灣通路又加了一次,所以這個時候消費者就會再通路的選擇上,變成另一層的選擇或是「收集」。
下一篇分享「形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