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在目標設定 但你真的搞懂目標了嗎?

每一次到了年底,就是各式各樣的目標失敗、目標成功的分享,以及有一堆人開始訂定新的目標。但是Andy自己走過很多訂目標的年頭,到最後發現目標失敗的原因,在於我們過度在乎在訂目標這件事情。

在談論目標之前,我先說一個目標:
我2023年,要登上聖母峰!

這個目標你有什麼想法先不談,我們先回到目標設定這件事情!

第一:我們熱愛訂目標,是因為目的

其實我們訂定目標要先思考的就是「目的」,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目的跟目標的差異,簡單來說,目的是我們最後後的目標,而目標是我們「為了完成目的」而設定的一個階段。

所以如果我們不會設定目標,那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找到目的!

例如目標設定常常提到減肥這件事情,我們總認為目的是減肥,但是目的應該是減肥以後的事情,例如要穿婚紗、要上鏡頭或是因為衣櫃裡面的衣服太多,想把這些衣服重新穿起來,也可能是因為感情或是健康,這些都是減肥的目的。

換句話說,有了目的才有目標,最後一個目標就是達到目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目地很遠很大,但是我們可以拆解成很多目標,透過完成許多的目標,最後達成我們想要的目的。

第二: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

有了目的觀念,那目標就很容易找了,有時候我們訂目標忘記了目的,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目標當然很容易失敗。以下我們舉幾個例子。

  • 目標:讀十本書 -> 目的:了解某領域知識
  • 目標:減十公斤 -> 目的:為了減20公斤
  • 目標:找到另一半 -> 目的:有人可以共同成長
  • 目標:寫100篇文章 -> 目的:經營個人品牌
  • 目標:拍攝1000張照片 -> 目的:練習攝影技巧
  • 目標:斷捨離100件物品 -> 目的:更好的生活空間
  • 目標:養成每天發文的習慣 -> 目的:更有節奏的生活
  • 目標:養狗養貓養寵物 -> 目的:想要有夥伴陪伴

發現了嗎?其實目標就是「達成目的的階段性任務」!我們反過來思考,就更清楚了!

  • 目的:創業 -> 目標:IG追蹤數達到1000、寫100則文章、看創業書籍10本、看線上課程5堂、存錢10萬…等
  • 目的:環遊世界 -> 目標:學習語言、存錢、研究旅遊攻略、研究國家歷史、處理置產、規劃路線…等
  • 目的:退休 -> 目標:學習退休生活思考、存錢、投資、創造被動收入…等
  • 目的:結婚 -> 目標:交男友交女友、存錢、跟交往對象討論未來、規劃兩人的共同生活與事業、買房…等
  • 目的:財富自由 -> 目標:投資、研究被動收入、學習財商知識…等

一個人的目的可能很遠很大,可能也就一兩個,我們為了達到這個遠大的目的,一年一年我們需要達成很多的目標,所以找不到目標,那就從找目的開始吧!

第三:目標的困難度如何設定?

我想對於目標設定來說,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設定困難度吧!設定太低沒有成就感,設定太高又沒有辦法達成,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目標的難度:自己評估以後,需要咬牙一下才能達成的那個難度,就是最佳的難度。

那問題來了,什麼是「需要咬牙一下才能達成的那個難度」?就是在自己明顯可以辦到的難度,與「明顯不能辦到的那個標準的最低標」的中間,就是最完美的難度設定。

如果以內容經營部落格為例,就很好理解。

在部落客顧問流程當中,有時候我會希望內容多一點,就會看到很多人在一年目標設定寫「一年100篇」,但是他有正職工作,寫部落格只是斜槓,我那時候問他:為什麼會訂100這個數字?他說因為100篇看起來很厲害啊!

可是我們拆解一下,一年365篇,大概3天就要發一篇文章,維持一年才有可能完成,這樣的目標對一個上班族來說,是合理的嗎?如果本來就有寫作習慣,這目標可以達成,但是如果沒有寫作習慣,那這個目標就是太過空泛的目標。

所以一個目標難度的設定,要考慮這些狀況:

  • 一、自己的狀況是否可以完成目標:例如上班族,一週要出兩篇一千字以上文章就太困難。
  • 二、實際條件下,是否可以完成目標:例如人體一個月體重波動最大值大概五公斤,那設定一個月十公斤就太過了。
  • 三、自己咬牙可以達到的標準:例如就算是上班族,但是評估自己狀況,稍微緊繃努力也可以一週兩篇,那就可以設定這個目標。

為什麼要稍微拉高這個標準呢?因為我們都會進步與成長,如果把標準設定的剛剛好,那我們就沒有進步的空間了,但是如果拉高這個水平,那我們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就能夠在達成目標的時候,也讓自己更加進步與成長。

第四:我有目標,你有策略嗎?

有了目標之後應該跟著思考,如何達到目標的策略,這個策略的重點,在於分割目標,意思是什麼嗎?

假設我們要吃一片披薩,我們會一口塞進整片披薩嗎?還是會一片一片一口一口吃呢?完成目標就像是吃披薩,一口吃整塊我們會很難受可能還會噎到,但是一次吃一口配一點茶或飲料,就可以慢慢的把披薩吃完!

那因為我們常常訂定的是年度計畫,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分割:

  • 分四份:四季
  • 四份再分各三份:三個月
  • 再各分四份:四周

所以一年的目標,就是有12個四周,那就是分成48份,這樣就是穩步成長前進的秘訣,但是分成周數之後,還要考量到現實的狀況,例如一個新的計畫,都需要一個熱身起步的階段,給自己「暖身」的時間,進入「主要衝刺期的時候」,也要適度的安排休息跟預留空間,計畫才能長遠。

第五:擺脫目標才能達成目標

拆解到現在,有沒有一種感覺,目標這件事情好像變得不是那麼重要?對吧!其實很多訂目標的人,到最後發現,其實目標就只是「習慣」造成的結果,所以,到最後訂目標就變成「養成習慣」與「學習技能」這兩個日常。

反過來思考,有沒有想過一種可能,目標可能是禁錮自己進步動力的原因?

達成年度目標是一場長遠的路,我們如果狀態不是太好,那可能達成目標很吃力,但是如果我們的能力超乎自己的預期跟期待,有時候就會很快達成目標,這時候是要修正目標還是直接拆掉這個目標天花板呢?

在達成目標以前,如果目標設定太過簡單,或是執行以後太簡單,我們會不會覺得「那可以不用這麼努力了」,就會放鬆自己,所以有時候目標會讓我們成長,讓我們努力,但是有時候目標可能也會讓我們「忽略自己的潛力」,而讓自己沒有辦法在更短的時間達到更大的成長幅度。

那要怎麼解決?就是把「目標」變成「習慣養成」,從設定目標變成思考:「要達成目的我需要養成什麼習慣?」而要改變的就是把習慣融入生活,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那麼目標與目的都會一步一步越來越靠近,也能在一天天一週週看到自己的成長。

目標登上聖母峰有什麼問題?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2023要登上聖母峰」這個目標有什麼問題,我們來一一拆解開來討論。

登上聖母峰是目的不是目標:全世界有多少人可以登上聖母峰?所以登上聖母峰這件事情不是像登玉山這種比較簡單的事情,屬於「目的」,所以應該是修正為「我人生必須登上一次聖母峰」。

目的:我人生必須登上一次聖母峰

好,第一步我們分清楚了目標與目的的差異。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那我們要達成這個目的,應該設定什麼目標?那在這之前我們要盤點我們需要什麼東西或是技能。

登上聖母峰需要:足夠的金錢、強大的肺活量與體能、登山知識、氣候知識、外語能力。其中金錢跟體能肺活量是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事情。

足夠的金錢:

金錢跟是否登頂、是否跟團有相關,不同的旅遊方案有不同的價格,自由行可能會花費比較多金錢,但是可以體驗到更多東西,跟團的話會比較便宜,但是可能相關體驗會比較少,但是也比較安全。

目前網路上可以查到的價格,如果不是攻頂,只是搭直升級,從台灣出發15~20萬不等,加上設備等,可以自己估算需要的費用。

強大的肺活量與體能:

目前網路上查到的非攻頂行程,就有大量的步行,連續九天,每天連續步行(登山+步行)4到10小時不等,加上高山的氣候需要更大的肺活量,基礎也要讓自己可以應付連續兩週每天步行10小時的體能狀況。

這個必須靠持續性的健行、登山、慢跑練習,所以我們可能拆分成年份,例如2023年慢跑要達到一小時的體能條件,那要達到這個條件,每天的運動習慣就是必備的生活要素。

登山與氣候知識:

登山知識包括人體在高山的症狀、在高山上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等等,畢竟高山的環境跟平地不同,會有很多的突發狀況等等。而高山的氣候狀況也相當多變化,也需要多加了解。

氣候部分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學習,大概在行前幾個月了解查詢相關資料就好。而登山知識的話,可以結合體能狀況設定標準,例如從台灣的百岳開始攀登,養成「登山的習慣」。

外語能力:

如果是跟台灣的旅行社出團,那外語能力可能不需要到非常好,但是如果是自由行,那外語能力就非常重要,除了英語之外,學習尼泊爾語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當地的狀況。如果設定目標,可以在一年內學會旅遊需要的尼泊爾語聽說讀寫技能。

結論

以上就是找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的夢想其實都是目的,而要達成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拆解成許多目標,而目標就是靠日常的習慣累積。

古人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設定目標,但是不行動,或是都在畫大餅「安慰自己」,那我們終究只會在目標失敗的循環中,不斷重複訂目標刪目標的循環。

還有很多疑問?沒關係!

歡迎找Andy聊聊~
Contact Form

橡實資訊有限公司

統編:90685854
E-mail: service@acornpro.d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