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自己的天職了嗎?或許我們根本不懂學習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一生之中也是無止盡的學習,可說只要我們在生活,就離不開學習,但是比較少人會關注如何學習這件事。

Andy從小到大,都是熱愛學習的!但是一直都被社會貼上一個標籤,那就是「沒定性」,直到數年前,看到職涯諮商教練艾蜜莉.霍布尼克以她的TED演講「為何某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天職」,才發現原來這世界上有一群人,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是想做的事情太多。

曾經的Andy,也只是單純的認為,我只是沒找到有興趣的領域,但是到了最後,反思求學期間跟出社會以後的路程,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的是學習與挑戰。

Andy曾經的笑話

在Andy的人生歷程中有一件事情,發生了很多年但是依然銘記在心。

故事是這樣的,在某一次的家庭聚會時,當時的我還是個小孩子,席間一個親戚說自己的學歷是「物流」,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脫口而出「物流也要學?」語畢,哄堂大笑。

發生那件事之後,我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會那樣,而去搜尋學習「什麼是物流」,畢竟在語出驚人的當下,我將「物流」理解成了「送貨」,於是我認為技能就是送貨,就是開車把貨物送到客人手上、家裡這樣。

但是那個時間,剛好是Pchome24即將推出的年代,查了資料才知道原來「物流」的博大精深,那是一套非常嚴謹完整的流程,更是一個全球都在學習研究的領域。

「世界有幾個人,就有幾種樣貌」

那時候的我,也剛好正在研讀心理學,當時就看到上面一句話,一開始難以理解,但是仔細思考之後,才發現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就算是自己熟悉的世界,其實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依然是有不同的樣貌。

每天有學就是進步

「這件事我學會了!我今天過完了!」

這是我跟很多人分享的一句話,來源於很早之前我聽過的一句話,「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那就是持續在進步,一年就是365步」,也因此在人生中養成一個習慣,就是不管怎樣,不管什麼領域,不管什麼場合,每天我至少要學會一件事情,或是了解一件事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是大家都朗朗上口的一句話,但是很少人會真的體會真正的意思,總會認為這個三人就是三人,但是對Andy來說,這個三人指的是任何人,意思就是「任何人」都能是老師。

在學習的歷程上,很多人很容易限定自己的學習框框,很習以為常的「跟自己認可」的對象學習,並不會放大自己的學習雷達,Andy也曾經看過,有人認為自己要進步,就抗拒那些他認為沒辦法學習的場域,或是抗拒那些他不認可的人的話。

打開學習的雷達

你的學習雷達是打開的嗎?當我們認識到任何人都能是學習的對象的時候,身上的學習雷達就會開啟,當雷達開啟之後,就會發現,生活當中存在很多的小細節,都是學習的可能。

開啟雷達只是第一步,下一篇談談開啟雷達之後,該如何抓住知識,該如何做筆記?到底有沒有用?

掌握臨界知識

學習的雷達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要開啟學習的雷達呢?其實這跟近期在學習領域出現的名詞「臨界知識」有關係的,當我們開啟學習雷達之後,才能逐步看見臨界知識的樣貌。

知識雷達觸發瞬間

那雷達開啟是什麼樣貌呢?我想,就是隨時可以感覺到學習開關被觸發的感覺吧!這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這幾年Andy不斷的學習如何開設架站課程,也在學習如何將自己喜歡的架站技巧分享出去,於是我就會在瀏覽臉書或是逛網頁、看新聞或是與人談天的時候開啟雷達!任何有關於「學習架站」、「網站使用」的話題、回應都是學習的觸發點!

例如在某一次跟客戶互動當中,那個客戶問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對已經學會架站的我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那個瞬間,我去思考他為什麼問那個問題,然後去思考我目前的教學架構當中是不是遺漏掉了什麼,並去思考他所看見的架站世界的樣貌。

於是我發現,原來我一直都在我自己的框架當中,也因此了我學到了自己在教學領域當中看不到的盲點,學到了那些我不曾注意到的資訊落差,也因此我去改善了我的推廣與教學架構。

另一個故事,也是商業求職領域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人來到一個公司當會計助理,他預計想要學習會計的知識,但是會計就是一直要他整理發票,這讓他感到非常的不受到重視,意志消沈了很久。但是有一天他開始發現,經手的這些發票擁有很多秘密,因此開始注意這些發票的內容,把發票分類整理,慢慢的就逐漸學會了會計跟公司的採購與財務管理等!

這就是雷達開啟的可能性,可能會在我們沒有打算學習的瞬間,學到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說學習雷達的開啟,或許平面設計、網頁設計、行銷就是隨時都可以學習的吧!這個社會充滿了平面設計、網頁設計,更是無處不行銷。

身為一個平面設計師,舉凡看到的各種設計都可以參考學習,身為一個網頁設計師,看到的每一個網站都是參考學習的契機,身為行銷人,每一個廣告都是行銷的案例,只要開啟這個雷達,到處都是學習機會。

什麼是臨界知識

近期有一本書「精準學習」談到了臨界知識,據說整本書都沒有明確說臨界知識是什麼,所以大家都很好奇到底什麼是確切的臨界知識。

在Andy的定義,臨界知識,就是讓你看透知識本質架構的那個臨界點,掌握這個臨界點的知識之後,就能讓自己的知識到達新的層次。

Andy經歷了漫長的學習歷程與思考之後, 發現其實知識的架構跟一串葡萄一樣,一個知識領域就是一串葡萄,而單個葡萄就是知識的點,上述我們談到要開啟學習的雷達,就是要去累積更多的葡萄,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正常的狀況下,我們的學習歷程都是從點狀開始的,而很多的教學系統都是從結構開端開始的,也就是說我們接觸到新的領域,開始學習一件事情,就像我們從葡萄開始摸,摸遍了整串葡萄之後,我們才抓到葡萄枝,抓到葡萄枝之後,我們就可以提起一串葡萄。

但是在教學的歷程上,為了讓學生更快速的提起整串葡萄,都是從原理觀念開始,最後看見葡萄的樣貌,這樣是讓人快速理解知識的途徑,而這個原理觀念,這個葡萄枝幹就是臨界知識。

速效線上課程的問題

現在線上課程很多,大家為了追求速效,喜歡那種教SOP的教學結構。對於從原理開始教的課程,總認為難以達到效果,總是想要快速的吃到葡萄就好。

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呢?以架站來說好了,市面上熱門、賣的好的課程多半是「手把手帶你架網站」「架網站XX步」或是「用XXX工具架好網站」,這些課程都是屬於架站這串知識葡萄的「葡萄」,所以吃起來很好吃,學習起來也很容易看到成效。

但是經過這類教育出來的,往往難以真的了解架站技術的真諦,所以會遇到什麼問題呢?換了主機、換了外掛、換了主題、換了工具,就突然不會架站了,遇到問題就突然不會解決了。

現在線上課程很多這樣,但也是市場導向,因為當講師教了臨界知識,意味多了一個對手,反過來,大家越來越喜歡速食學習,立刻看到成效的教學才有感,那就造成大多數的教學就教一套模版就好,「以有成果」為第一目標,不是學習技能!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有知識焦慮。

知識焦慮的產生,在於我們沒有看到知識的全貌,就像我們在陌生的地方蒙起眼睛,我們會感到焦慮害怕,因為「未知」太多。

在知識領域有所謂的「一通百通」,意思就是掌握了臨界知識,就能抓住整串葡萄,也就能化解對未知知識的焦慮,就能減少追逐知識的疲憊感。

為什麼不要做精美的筆記

很多追逐知識、熱愛學習的人都很重視筆記這件事情,坊間也有很多關於筆記方法的書,也有很多人分享關於把筆記變成精美的技巧、方法等等,但是這些真的是學習的路上必要的嗎?

首先我們要來看自己的學習思考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也對應到不同的學習方法,對於筆記這件事情該如何製作,就存在差異性!

左腦文右腦圖

首先第一個劃分就是左右腦,一般人多半右撇子,所以主要是左腦比較發達,左腦發達的人,比較善於處理「文字、數字」這類的資訊,所以很多人堅持要寫下來,這也是很多筆記方法的特色,也是出發點!

靠左腦記憶的人,其中又分為聲音、手寫動作、朗誦、默讀等方式讓我們把知識放進我們的「長期記憶儲存區」,因此筆記的作用,就是利用手寫的過程,去達到默讀的印象,完成學習這件事情,也因此「筆記」對於這類人是相當重要的!

但是「筆記」重要不代表「查看別人的筆記」「擁有學霸的筆記」就有用,為什麼呢?因為筆記的核心是那個過程,那些把筆記做的五顏六色、精美排版的人,在生產筆記的過程中就已經學會了,而那個筆記,對於「其他人」來說其實用處不大!

那些「他人的精美」筆記,唯一的功能就是知識萃取而已,目的是讓不知道整個知識重點的人,知道重點,但是我們可曾思考過,他認為的重點,是自己的重點嗎?那可不一定!

那左撇子呢?主要發達的是右腦,所以記憶靠的是圖像,那些「寫筆記」這件事情,毫無用處,只會浪費時間而已,他們更擅長的是「畫筆記」,這也是Andy要分享的筆記方法。

用關鍵字紀錄筆記才有用

在學生時代,我們接收到的教育,筆記就是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但是身為一個左撇子的我,當時就認為「抄筆記」真的是讓我很分心的事情,當然數學類那種抄下解決方法後續來看解法的那種不算,我所說的是那種「認知型、定義型」的內容。

當我在抄筆記的時候,我會被迫專注在「寫字」這件事情上,那個當下我專注的就是「文字本身」,就不是「內容本身」,那感覺就像是你像是抄錄一個文章,而不是紀錄一個「知識」「內容」,當時也沒有機會去思考那些內容。

古有云「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當太過專注「做筆記」這件事情,就會進入到學而不思的狀態。那麼,我是怎麼做筆記的呢?

出社會以後,我的筆記都「只有我自己看得懂」,為什麼,因為我發現只用「關鍵字」「關鍵句」紀錄筆記是最高效的,當中會用一些線段去連接那些關鍵字句。

那什麼關鍵字是應該被紀錄呢?就是「觸發到學習開關的那個字」。

當我們看書、看影片或是聽演講、演說的時候,我們的學習雷達會開啟,我們進入到不斷分析這的學習對象的內容的狀態,當學習的內容觸發到開關,他可以迅速跟自己的經驗、背景連接起來。

當連接起來之後,我們會進入到思考的領域,但是因為學習持續,今天如果是自己看書,我們可以把書停下,去把這個部分思考完,然後再繼續閱讀後面,有時候因為自己有思考過,後面如果有解答到自己思考的部分,那就會很迅速的吸收,因為這些是自己的知識結構中,被渴望的知識。

這也是為什麼Andy看一本書都看很久,有時候一個章節就會讓我去思考一天、一週,甚至實際應用參考,等那個思續緩過來之後,才能繼續閱讀後面的章節。

對於這個時候,寫筆記就是紀錄自己的思考延伸,筆記的作用在於整理資訊,因為這時自己內心的思緒是混亂的,透過筆記類似心智圖的結構繪圖,就能夠迅速整理出自己的知識架構,讓我們更方便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

那麼如果不是書,或是那些無法暫停的場合,筆記的作用就是「暫停思考」,為什麼要暫停思考呢?因為資訊還在持續放送(講者不會停、老師不會停),所以如果我們沉浸在思考,那就會中斷我們的學習,所以透過筆記紀錄關鍵字,把自己的要思考的事情快速紀錄下來,就不管了,讓我們的思考回到學習場域中。

那麼精美的筆記到底有沒有必要,其實還是有的!但目的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分享!

製作精美筆記的過程,是對知識的第二次分析萃取,目的是整理知識,透過整理之後,有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可能還有盲點,看到那些忽略的細節,也在分享這精美的筆記時,讓自己對這項知識有更深層的思考與認識。

找到自己的極限

最後,當然就是要認識到自己學習的極限!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當你用爬樹的技能去衡量一條魚,那條魚永遠都會覺得自己是笨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技能領域,例如以Andy來說,音樂就是我的罩門,我擅長的是運用跨領域的工具,也就是一個專業的「工具人」!而從小到大,就知道音樂永遠不屬於我,我也嘗試過吉他,失敗!嘗試過烏克麗麗,但會了小蜜蜂單音之後就感到心累,那個音樂人說的簡單的和弦,也是「謝和弦」,謝謝再聯絡,和弦!

所以,學習要找到自己的領域再深入,但是如果只是「資訊」的接收,那麼就不用考慮這些了,資訊接收是越多越好,還記得第一篇談到的知識雷達嗎?或許哪一天會在自己完全不懂的領域,會發現其實跟自己的領域有共通的技術點唷!

還有很多疑問?沒關係!

歡迎找Andy聊聊~
Contact Form

橡實資訊有限公司

統編:90685854
E-mail: service@acornpro.d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