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一個讀者的問題:「市場導向的文章要如何與自己寫的文章有一個交疊,區隔又差在哪裡呢?」
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或是斜槓經營自媒體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創作者的難題,就是市場導向內容與自己內心想創作的內容的抉擇,「Blogger’s Delimma」。
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市場導向文章?簡單來說,就是帶有目的性、帶有成效的文章,通常我們創作會有一個主題跟目的性,我們會撰寫一些符合這個主題的文章,這些主題就是「市場導向」的主題。
反過來,就是私心文章?簡單來說,就是「單純就是想分享」的文章,這類文章跟整體的品牌沒有太大的關係,例如吃到一間好餐廳,或是自己的經歷分享,或是突發奇想的跟風創作、蹭流量的發表等等,都屬於「私心文章」。
如果沒有特別的品牌定位,例如就是一個單純的分享者,或是品牌的核心是「人」,不是「內容」,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例如現在很多的KOL,什麼都會分享,畢竟品牌核心是人,觀眾、讀者看的、追蹤的是「你」分享了什麼!
那麼如果品牌是以內容為導向的,多半文字創作者、部落客比較有這類問題,例如「心理學分享」、「架站技術分享」、「讀書心得分享」等部落客,就會遇到這類問題。
可能會思考說「如果在我的部落格突然出現一篇不符合主題的內容,那會不會很突兀?」
每個創作者都會想要分享一些無關專業、無關品牌的事情啦!例如漫畫家會想畫一些不好賣的畫作,影片拍攝者會想拍攝一些單純惡搞的影片(想想叉子勒),文字工作者也一樣,也會想寫一些無關專業的文字。
所以,並沒有關係的!
我們可以思考可以如何更好的釋放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
Andy也是什麼都想寫的人,也經歷過這段時間,有了定位,就突然不想只寫關於定位的內容,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常常讓別人、讀者不知道我到底在做什麼?於是Andy研究出了幾種方法,第一種就是「置入」。
「置入」常常出現在電視節目、影劇作品中,常常會透過劇情置入產品,達到廣告產品的效果。有很生硬的置入,也有很完美的置入,這就要看「如何置入」。
例如飲品想要置入,就會在影劇中讓演員都喝這種飲品,保健食品的置入,通常是影劇中晚輩贈送長輩的禮物,在晚輩介紹禮物的時候,就會帶到產品介紹,在我們的生活中,置入可以說無處不在。
所以我們也可以在內容上操作置入,要怎麼做呢?就是把自己分享的主題,跟自己分享的主題結合。
例如分享溝通的部落客,今天突然想分享某某超商的零食,可能可以分享這個零食包裝的「品牌溝通技巧」。
內容有帶到,就不會太過唐突!
當內容有交集之後,在主題之外的內容,要寫什麼都可以。關於置入的典範,Youtuber HowFun就常常以置入的題材發表影片,可以參考!
以上第一種方式主要是針對「偶爾」的突發奇想,但是發現自己常常都有突發奇想的內容,那就在自己的部落格平台上新增一個新的分類吧!
一開始可能讀者會有點感覺唐突,但是其實個人品牌的核心終究還是「人」,在不同的內容之下,可以建構出更完整的「人」的樣貌,有一些不同於主題的文章,能夠構築出更立體的「人設」,給人更加有溫度的感覺,減少品牌的疏離感。
例如Andy的方格子就有一個專題「生活隨想」就是專門放一些無聊亂寫的文章。
如果不想要分享在同一個平台,那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平台,進行更加廣泛的內容佈局,這也是很多內容創作者、文字工作者的佈局策略。
以目前來說,可以考慮平台特性,佈局自己不同的內容。
還記得精實創業嗎?精實創業是指創業之前用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進行市場測試,如果可行再把規模放大!
這也是Andy一直在推廣給每一個內容創作者的概念,很多創作者都很理想,把網站規劃的很精美,內容企劃的很完美,但是自己要照著這個框架撰寫內容的時候才覺得困難重重。
所以,在創作內容的初期,用一個最簡單的網站就可以了,有靈活的架構才是核心重要的,第一步要專注的就是「寫」,不用考慮太多,能夠寫什麼分享什麼就寫,經營一段時間之後,再來分析現有的內容,去決定未來的內容。
其實寫作分享並沒有一定的規範,端看自己要造什麼「樣貌」,目的還是要創造專業度進而達到品牌認同,最後完成銷售,所以,只要內容能夠堆砌專業形象,幫助品牌建立,那就勇敢的「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