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7能力 找到個人品牌定位

為什麼有的咖啡一杯破百元,有的咖啡不到50元!問題就在包裝,商品要包裝,個人也要包裝,這就是個人品牌的真諦!包裝之後沒人敢再跟我們談論 C/P 值。所以問題不是他們怎麼敢賣那麼貴,而是我們怎麼老學不會包裝?個人品牌也如此。

所謂「愛拚才會贏」是騙人的,那只能用來安慰不懂技巧的人,事實是「愛說」才會贏──個人品牌要往上爬,就要學會說話的藝術、學會包裝,經營高回報的個人品牌。記住:我們不只是個工程師,而是品牌。我們要把自己當作企業品牌經營。

以下,就是個人品牌生存的三部曲:「做、想、說」。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定位為工程師,而永遠停留在第一步。

第一步「做」:Skills

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 know-how,需要的是「深度」。不過這其中有些技巧,包括:

一、掃描與「聚焦」

人眼的視野大約是 140 度,但富有意義的視野只有 3 度。在這 2% 的視野裡,解析度特別高,色澤也特別鮮艷,其他的部分都只是視而不見。這是百萬年演化的自然結果。140 度的存在是用於掃描;3 度的存在是為了應對突發危險,也是為了生存。個人品牌的前 5 年也是如此,我們應該掃描、找方向,然後深耕。這個階段腳踏實地打拚是正確的,不要打空炮,什麼都要碰、什麼都想做。

二、從複雜到「簡單」

科技成品的唇齒關係極為複雜,每個創業的想法也很複雜,這過程需要理解、選擇與過濾,天下沒有人能夠照單全收。我們的方向是打造新零件,而不是在既有的微零件中周旋,硬體軟體都是一樣。

三、在專業裡「找夾縫 」

那些會攀岩的攀岩家並不會輕功,他們觀察並抓住岩壁上的夾縫。靠夾縫求生存,是一項學校從來不教的技巧。在我們的專業領域裡,有著無數的夾縫可以利用。大方地去找尋、利用這些夾縫生根。重點是「夾縫」沒人教,靠它成功的人也不會承認。

四、變,才能適應

達爾文說「適者生存」,不是強者,也不是智者。當環境改變,我們不應該更努力去變得更強,而是去了解該如何改變自己。當專業領域的技能滿了,我們最自然的選擇就是開始收割。這時候我們該考慮的是「放」──放棄我們已經知道的,開始找尋下一個不知道的。我們不必在一個已經滿溢了的領域變得更強,那樣邊際效應會遞減。這時候應該歸零,找尋下一個目標,裝滿下一桶水,做一個達爾文口中的適者。

如果我們不知道個人品牌後面還有第二步與第三步,那我們就永遠只是一顆優秀的蘿蔔,一直當個單純的社畜。

第二步「設計」:Design

身在台灣的我們普遍不太會思考,畢竟台灣的教育一路偏重「結果」(Product),而不重視「過程」(Process),只要結果對就得分,不管是推論出來的,還是死背的。結果可以靠記憶,過程卻一定得理解,沒有理解就不會思考。一味追求答案的下場就是不了解過程,所以也不懂得思考。

思考的要件是觀察與選擇,甚至需要叛逆。我們這一路走來,都只走別人鋪好的路──走得最忠實的就叫做好學生。不照著走,就叫做壊學生。過去對抗叛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鞭,兩鞭子打下去立即見效,孩子也從此不敢再有自己的想法,終身不敢再有創意,也不敢冒險。

回到第二部曲。這個階段要回答的是 what,需要的是「廣度」。現在要開始停止深度,而做橫向發展,跨越不同領域,看整部機器如何運作。

一、創造的基礎:整合

現在我們從事的是創造──天下所有的創造都是整合出來的,蘋果就是一個好例子。我們要把別人製造出來的零件,整合成為自己的產品。過去我們面對的是「物」,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事」。當然,我們不可能深入了解每一個環節,所以必須學會放手,把資源用在擴張自己的領域。

二、產品如何組成:學習流程

流程是最容易理解全盤的工具。現在我們必須看到的是整體運作。這時候我們才會了解過去我們所苦心經營的小零件,有多麼容易被取代。在我們上面的人,看到的是一部機器,沒有人在乎零件及製作零件的人。把這些零件組合的工具就叫做流程。

三、有效率的創造:懂得收割

收割重要的基礎是了解技術。這個基礎印度人跟我們一樣強,但收割的技巧卻比我們厚黑。只努力耕耘而不收割,或只講技術而不談技巧,這仍是代工,只不過是科技奴隷。

當然這裡講的收割不是剽竊,而是整合。記得要把功績留給耕耘者。沒有關係,歷史記得的是最後整合的人,所以大方地把功績給他們,讓他們感激涕零最好。反正最後不會有人記得他們。好好享受,這其實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第三步「說」:Brand

這裡的「說」當然也包括了「寫」、「簡報」、「演說」、甚至「聊天與社交」或任何形式的表達。在這個層次我們需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學校不教的「技巧」。問了印度人,原來他們技術與技巧兩樣都教,所以我們欠我們自己很多技巧。

我們應該忘掉技術,不要緊咬著不放,現在是把能力轉換成能見度的時候,前面我們面對的是「物」與「事」,現在面對的是「人」;前面我們的目標是「製造」與「整合」,現在是「包裝」;前面談的都是「能力」,現在談的是「能見度」; 前面我們仰賴的是「技術」和「創意」,現在是「影響力」;前面我們要有「深度」和「廣度」,現在是「高度」;前面我們要回答的是 How 和 What,現在是回答 Why。

一、回答 Why:從前我們摸出屋裡有隻大象,現在我們要飛到 3 萬呎高空,回答「為什麼」這裡會有一隻大象。

二、說故事的能力:說故事需要利用 「三」的技巧,把故事分成起頭、主體、結論。好萊塢所有的故事都是透過這種技巧來述說。這也是重要的簡報與 email 技巧,因為「三」是人類最容易明瞭的架構。

三、比喻的能力:一旦用了比喻,聽者自動就會把我們升級為權威。人們總會對善用比喻的人信服。所以大方的去使用這種雕蟲小技,這對專業人員說服不學無術卻又有權的人最好用。

四、讓人心生恐懼的能力:個人品牌上適當的恐嚇是必要的生存方式,用數字嚇人最有績效。如果偶爾去教堂,我們就會知道牧師都有那種讓人心生恐懼的說服力,可以向他們學學。

五、誠摯敷衍的能力:敷衍是一個高深的藝術。即使不贊同對方,我們也應該在眼神與肢體語言上,表現出絕對的興趣與支持。

六、讓人記得我們的能力:個人品牌戰場沒有我們所期望的正義,一切完全是人與人的印象。

七、控制情緒的能力:我進入個人品牌第一年,就從一位精神導師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生氣的時候,給自己 5 分鐘喝杯咖啡,回來以後再決定要如何回覆那封令我們忿忿不平的客戶。

八、讓笨蛋與混蛋愛我們的能力:處理混蛋需要多花點心思,但混蛋的蛋白質更好用。這些人決定做混蛋,是因為缺乏自信。那是求生存的必然反應,其實也值得憐憫,給他一點假的自信非常容易。

九、愛「說」才會贏:大家原起跑點都一樣,至於能走多久、走多遠、爬多高,完全要看後續如何規劃。會說話,在我們傳統文化裡往往只有負面價值。經營個人品牌,是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生存技巧。

如果我們只憑「乖」和「技術」成功走完上半場,很好──但也很糟。糟的是下半場全部重新洗牌,而且後面都是我們不會、也不敢的。過去我們太乖了,現在開始學壞還來得及。下半場是全新的白紙,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寫劇本。

7項能力找到人生定位

個人品牌的目標是達到知識複利的效果,精神在於透過自己的知識,對自我與他人產生效益,創造出影響力,進而達到利他賦能的境界。上述提到的是對外的能力,不過反過來界定自己的方向也很重要,到底要怎樣型塑自己的方向呢?

這裡我們可以用一個「WINDOW 法則」來做為評估自我方向的方式。分別是: Worth 價值力、Integration 整合力、Navigation 引航力、Digitality 數位力、Originality 原創力、Win-win 共贏力、Sagacity 洞察力。 現在讓我們一一解說。

  1. 價值力 Worth:

這個價值的產生不只是如何讓自己變現,而是更多的如何「幫助別人」。 如果只看變現,反而可能淪於表面的熱潮跟炒作,甚至受制於大環境而做出非自己熱愛的事情。所以應該將思考重點更多的放在如何對他人產生價值,留下自己的影響力。

  1. 整合力 Integration

跨界整合也會是未來的重要趨勢,我們在型塑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時候,首先要能夠整合既有的知識,除了過去同領域大師說過的各種方法理論外,更要走出同溫層,看看外面不同學科領域有怎樣的新知,透過跨界整合的方式,從點狀的認知擴張到立體的思維,找到一個新的道路與可能性。

但如果加入更多關鍵字,比如研發人、專案管理,自由工作等,我們的對手就自動減少。商業思維學院院長游舒帆曾說他就是透過這種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市場,成就領先。

  1. 引航力 Navigation

同時我們要想辦法 成為領域的領航人,而不是追隨者。比起成為知識整理者與知識搬運工,成為一個理論的奠基人與創造人,更能讓知識複利影響力擴大。

因此在我們定位自我時,要努力思考怎樣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理論。而當理論成功發揚傳播時,我們也成為了某種程度的祖師爺。

  1. 數位力 Digitality

而過程中我們也要活用數位力,在這個時代 如何留下數位資產也會成為知識複利上的重要操作點。透過個人網站的架設,選擇正確的平台擴散發布,善用不同新舊平台的特性,為自己打造專屬的粉絲群。同時用電子報或者封閉型社團來建立私域流量,在演算法之外建立一個防火牆,避免被平台綁架。

因此,了解不同數位平台的特點,建立一個完整的策略布局,穩健的發展會是一個需要深刻思考的地方。甚至未來的數位知識產品要選擇在怎樣的通路觸及顧客,也可以在定位時提前思考。舉例來說,許多體系發展完整的個人化開課平台,比如開課快手,或許就是我們建立數位資產的重要資源。

  1. 原創力 Originality

最好的原創方式就是透過自己真實的經驗去延伸,因為經驗是自己的,很難被別人複製。 所以要身在戰場,不斷的精進自己,有更多的實際操演跟經歷,才能堆疊出更多的原創內容。

  1. 共贏力 Win-win

俗話說文人相輕,有時候在成為專家型 KOL 時也不免俗的會進入競爭思維。但其實跟我們同樣領域深耕的夥伴不見得是共同競爭同一塊市場而已,若換個角度思考,我們或許可以透過打群架的方式,讓一加一大於二,甚至創造出更大的市場大餅。

  1. 洞察力 Sagacity

所有知識的根源,都是在於希望可以解決未知的問題,所以能洞悉未來發展的洞察力也是關鍵。 我們要試著把已知的知識梳理出脈絡,發展成理論模型,讓我們能更好的拆解眼前的問題,加以解決。

綜上所述,我們在自我的專業型個人品牌定位時,可以用這 WINDOWS 理論去反思自我,是否有看到這樣的情勢以及自己將來的格局該如何發展。我們總歸成以下列表,可以讓我們做一個複查。

WINDOWS法則的七個問題

  • 價值力:我的定位可以怎樣為他人帶來價值?
  • 整合力:我的方向整合了怎樣的跨領域知識呢?
  • 領航力:我的專業有沒有辦法引領該領域走向?
  • 數位力:我有沒有在數位基礎上進行建設規劃?
  • 原創力:我的產出有沒有什麼原創性的新想法?
  • 共贏力:我是否思考到與同領域夥伴共贏可能?
  • 洞察力:我有觀察到此領域的未來發展嗎?

還有很多疑問?沒關係!

歡迎找Andy聊聊~
Contact Form

橡實資訊有限公司

統編:90685854
E-mail: service@acornpro.d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