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踏出校門,你才要真正開始學習怎樣當一個『學生』,也就是『成為真正知道如何學習的人』。」這是何在談到自學力開宗明義的一句話,Andy在自學架站的路上,發現台灣的很多人,缺乏了自學的能力,似乎很習慣別人提供標準答案。
以Andy在台灣的架站社群跟國外的架站討論社群上,就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風氣,國外的討論,問問題的人,多半是「已經找過解決方案」,因為真的無法想通,所以求助,而回應上,也偏向提供關鍵字,不是提供完整的答案。
但是在台灣的社群,太多太多人問問題是,遇到問題就發問,思考與嘗試解決的過程一點都沒有,有時候回應了,可能才知道發問的人缺乏整體的觀念,或是根本沒有自己研究或是思考過,就想別人直接給現成的答案!
創業跟架站很像,都是一路打怪與解決問題的道路,在創業的路上,Andy也曾經很氣餒,為什麼滿滿的問題需要解決,而當時的顧問就跟我說,「創業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道路」,只要還在創業,那麼就是持續的解決問題,而要讓這條路順暢,那就是自學的能力!
「創業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道路」
台灣教育的學習方式有很大的盲點,那就是偏向記憶,偏向吸收輸入。這樣的情況就會造成知識的複損,隨著時間過去,許多東西被遺忘。但真正的知識,應該要是能解決問題的。只是「知道」事情,並沒有意義,而是要能產生「行動」,帶來改變。
真正的知識,應該要是能解決問題的
「記憶」本身並不是「學習」,「知識」也不等於「訊息」。學習不是死背下答案,而是要「融會貫通」,進而能「臨機應變」。這才是學習的本質,如果單純只有記憶,那其實只是在做「執行」這個過程,而這樣的方式在未來大多會被機器人取代掉。
「形象力」簡單地說,就是「個人品牌」的意識。這裡說的個人品牌,不是要你去網路上開個社群帳號開始走向一人商業模式。而是很簡單地可以理解成「當兩個人談論起你,你會怎樣被評價」,也就是「聲譽」。
何則文談到的形象不是包裝出來的那種「人物設定」,而是發自於你的內心,怎樣待人接物,怎樣面對困難,所被人家認識的那面向。這會形成外界對你的評價,而評價會疊加成你的名聲,最終名聲也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為你帶來無限的機遇。
其實這塊是Andy創業路上的軟肋,從小到大的教育,其實沒有培養出「形象建立」這塊,一直以來,Andy學到的都是「做好,就會有人看見」,但其實需要多一點「表面工夫」,學會讓別人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也是很重要的!
何則文在演說中分享了一個故事:
那我就來講講一些故事,幾年前我在鴻海任職的時候,也負責了很多應屆畢業生的招募跟培訓。有一年我們招了一群大學畢業生進來,其中有幾個就同期就分到我們人資部門。這兩個給他們個化名好了,一個叫做小甲,另一個叫做大乙。
我當時帶領的部門也負責公司內部許多活動的辦理,還有宣傳行銷包裝等,所以有一個攝影團隊。有次公司的活動比較多,我們可以拍照的人都全員出動了,連我都下海拍了。但就還差一個人去負責一個活動。這時候我就問大乙了,我問大乙說:「我們現在有個活動,缺人攝影,要用單眼拍,你可不可以幫忙。」
沒有學過攝影的大乙,害羞地揮了揮手,說「我不會拍照,我怕我做不好,則文哥您找別人吧。」這時候我不死心又說:「沒事兒,這東西也不難,我下午教你一下怎用就行了,你也剛好可以學學。」
但咱大乙呢,依舊認為自己沒能力做不好,而婉拒了。這時候我真的是心如刀割啊,頓決孤立無援,眼淚都快掉下來。
我就是找不到人才會問剛進來的新人阿,這時候我就轉向去其他辦公室問問也是新人的小甲「我們今天活動缺攝影,要不要來幫忙?」這個小甲的反應就截然不同了,他很積極地說:「好啊,我很願意學,請教教我吧!」
後來,小甲不只多會一個技能,還成為我們攝影團隊的生力軍,多了一個專業也讓自己重要性提高,也因為他這樣積極的態度,後來參與了許多專案,學到很多他過去不會的技能。不斷透過接受挑戰,自我學習而能自我成長,後來,甚至獲得傑出表現新員工獎。
而自認自己沒能力,卻也不想要接受挑戰學習新技能的大乙,他的形象也就被打上一個:「反正問了也不會幫忙,那咱有事情也別叨擾人家好了」的印記。最後只能做重複機械性的執行事項,當組織面臨選擇,自然只能請走「可取代性高」的大乙了。
我們過往的教育讓很多人,都有完美主義的情節,英文沒有到超級流利就不敢說,事情沒有完全把握就不敢提出自己看法。這完美主義,反人讓人綁住手腳,失去很多機會。
但真實進入社會,你需要的是不要害怕失敗,敢於承擔,進而接下任務、問題跟挑戰後,立即掌握資源展開你的學習計畫,讓知識可以化為行動方案,讓你可以解決問題。
只要做到這點,成為一個可以持續學習新知、解決問題的人才,你就能擁有很好的個人品牌形象,你的機遇也會越來越多。
你不需要是完美的人,你只要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可以!